> 文章列表 > 智能手机团购网(有什么团购手机网)

智能手机团购网(有什么团购手机网)

智能手机团购网(有什么团购手机网)

大家好,来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智能手机团购网,有什么团购手机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有什么团购手机网:爱购网

爱购网

2,中国移动手机支付的团购网叫什么名字啊 :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的团购网叫“聚会啦”。在百度上搜一下就有了。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的团购网叫“聚会啦”。在百度上搜一下就有了。

3,有哪个手机团购网比较好:百度一下 震撼团 我在那儿买了个IPHONE4 挺好的 还包邮 也送了些东西

百度一下 震撼团 我在那儿买了个IPHONE4 挺好的 还包邮 也送了些东西

4,团购手机在哪个网站好点行货有保障的 :小巨蛋 京东 七号商城 亚马逊

小巨蛋啊 其他的不行

去小巨蛋吧

你好!小巨蛋商城 专卖三星的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小巨蛋 京东 七号商城 亚马逊

小巨蛋啊 其他的不行

去小巨蛋吧

你好!小巨蛋商城 专卖三星的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专业的手机团购网站:暂时没有,团购手机产品的综合团购网也极少。

建议上团购导航网 http://www.gw018.com/tuan/index.htm 看看把,国内上千家团购网站集合,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

可以用“打折汇-团购导航”查看啊,每天发布1000+团购信息,是你团购的首选。

网址好像是:dazhehui.com

暂时没有,团购手机产品的综合团购网也极少。

建议上团购导航网 http://www.gw018.com/tuan/index.htm 看看把,国内上千家团购网站集合,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

可以用“打折汇-团购导航”查看啊,每天发布1000+团购信息,是你团购的首选。

网址好像是:dazhehui.com

6,二手手机哪里买最靠谱:

二手手机,只要掌握了躲坑技巧,懂得排雷,选择一个靠谱的商家,那么买二手手机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不仅新款手机上新的速度快,用户的换机速度也不容小觑,这样的现象推起了二手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很多用户处理掉旧手机,还能给新手机一点补贴。转转优品和zealer就是不错的选择。

如今,是智能时代也是快餐时代,不仅新款手机上新的速度快,用户的换机速度也不容小觑,只要掌握了躲坑技巧,懂得排雷,选择一个靠谱的商家,那么买二手手机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这样的现象推起了二手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很多用户处理掉旧手机,还能给新手机一点补贴,转转优品和zealer就是不错的选择。

转转优品

第1点:这是58官方自营的品牌,15年才成立,到现在刚好一年,之前叫做58二手优品,16年5月份改名叫做转转优品。

这个品牌的最大特色,就是他们有一支自己的专业质检团队,从苹果公司挖来的质检师,以苹果售后标准为基础建立的一套质检标准,所以专业是他们最大的靠谱点。任何拆修机、翻新机、卡贴机,转转优品都不进行售卖。

第2点就是他们的售后,只要有功能性问题,都是无条件全款退货,而且不换不修,就是简单粗暴地全款退,因此售后服务比较放心。

第3点,关于成色定义,这是分清一个品牌是否靠谱的很关键但是又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因为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一套成色定级体系。

而这些官方的品牌都有自己官方定义的标准,对比各个品牌的成色定级也能看出微小差别。拿9成新举例,转转优品的9成新是指:有轻微磨损和使用痕迹,电池损耗正常

第4点:关于图片。因为是在网上购买二手手机,所以挑选二手手机的时候很多都是通过查看该手机的图片来决定我们是否购买、是否能够接受该二手手机的瑕疵范围和瑕疵位置。所以真机实拍,每部手机都有每部手机对应的真实图片有利于我们挑选符合自己预期的二手手机。

zealer

zealer最开始是个评测网站,在手机评测上还是非常专业的。包括还出了“实验室”这类的专区,原创手机评测类的内容,是数码达人比较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

第1点:品类比较少,官网可供挑选的手机也较少,可能是因为卖二手手机是它的副业,所以没有花特别大的资金和精力做这件事情,更多的可能是服务于zealer自己的用户。而且zealer卖的手机是良品手机,可能存在维修后再进行售卖的手机。

第2点,成色定义。可见转转优品的9成新在zealer这可以算作是95~99新。zealer的9新是指存在3处以内的磕碰划痕所以在成色定级上,zealer将有磕碰的手机的成色定的比较高,同时,成色级别太多。

第3点,手机图片。zealer上面只有统一的图片。一个型号套图片,所以用户只能预想自己买到的手机是个什么样子,收到手后不满意再退,有点博彩心态。

第4点,售后服务。zealer对于有问题的机器可提供免费维修,经维修后退回给用户,也可免费换机,但是换的应该是同成色的二手手机,还可以退货。

购买二手手机尽量避免个人与个人的网上交易,通常需要7天左右才能寄回来,对于那些急需手机的人来说,这将是非常麻烦的。很多买或卖二手手机的朋友实际上身边是有懂行的朋友的,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也许对于你很难的事儿,在经常关注手机的人眼里,会非常简单。至于交易时的骗术,说的再多也没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奸商总能想出让人上当的新点子来,不要贪小便宜也许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在面对着天上掉下的馅饼的时候,要多想多问,搞清楚是馅饼还是陷阱。

二手手机,只要掌握了躲坑技巧,懂得排雷,选择一个靠谱的商家,那么买二手手机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不仅新款手机上新的速度快,用户的换机速度也不容小觑,这样的现象推起了二手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很多用户处理掉旧手机,还能给新手机一点补贴。转转优品和zealer就是不错的选择。

如今,是智能时代也是快餐时代,不仅新款手机上新的速度快,用户的换机速度也不容小觑,只要掌握了躲坑技巧,懂得排雷,选择一个靠谱的商家,那么买二手手机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这样的现象推起了二手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很多用户处理掉旧手机,还能给新手机一点补贴,转转优品和zealer就是不错的选择。

转转优品

第1点:这是58官方自营的品牌,15年才成立,到现在刚好一年,之前叫做58二手优品,16年5月份改名叫做转转优品。

这个品牌的最大特色,就是他们有一支自己的专业质检团队,从苹果公司挖来的质检师,以苹果售后标准为基础建立的一套质检标准,所以专业是他们最大的靠谱点。任何拆修机、翻新机、卡贴机,转转优品都不进行售卖。

第2点就是他们的售后,只要有功能性问题,都是无条件全款退货,而且不换不修,就是简单粗暴地全款退,因此售后服务比较放心。

第3点,关于成色定义,这是分清一个品牌是否靠谱的很关键但是又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因为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一套成色定级体系。

而这些官方的品牌都有自己官方定义的标准,对比各个品牌的成色定级也能看出微小差别。拿9成新举例,转转优品的9成新是指:有轻微磨损和使用痕迹,电池损耗正常

第4点:关于图片。因为是在网上购买二手手机,所以挑选二手手机的时候很多都是通过查看该手机的图片来决定我们是否购买、是否能够接受该二手手机的瑕疵范围和瑕疵位置。所以真机实拍,每部手机都有每部手机对应的真实图片有利于我们挑选符合自己预期的二手手机。

zealer

zealer最开始是个评测网站,在手机评测上还是非常专业的。包括还出了“实验室”这类的专区,原创手机评测类的内容,是数码达人比较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

第1点:品类比较少,官网可供挑选的手机也较少,可能是因为卖二手手机是它的副业,所以没有花特别大的资金和精力做这件事情,更多的可能是服务于zealer自己的用户。而且zealer卖的手机是良品手机,可能存在维修后再进行售卖的手机。

第2点,成色定义。可见转转优品的9成新在zealer这可以算作是95~99新。zealer的9新是指存在3处以内的磕碰划痕所以在成色定级上,zealer将有磕碰的手机的成色定的比较高,同时,成色级别太多。

第3点,手机图片。zealer上面只有统一的图片。一个型号套图片,所以用户只能预想自己买到的手机是个什么样子,收到手后不满意再退,有点博彩心态。

第4点,售后服务。zealer对于有问题的机器可提供免费维修,经维修后退回给用户,也可免费换机,但是换的应该是同成色的二手手机,还可以退货。

购买二手手机尽量避免个人与个人的网上交易,通常需要7天左右才能寄回来,对于那些急需手机的人来说,这将是非常麻烦的。很多买或卖二手手机的朋友实际上身边是有懂行的朋友的,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也许对于你很难的事儿,在经常关注手机的人眼里,会非常简单。至于交易时的骗术,说的再多也没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奸商总能想出让人上当的新点子来,不要贪小便宜也许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在面对着天上掉下的馅饼的时候,要多想多问,搞清楚是馅饼还是陷阱。

7,小米大涨市值达680亿美元美团排队市值几许: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号“创业家(ID:chuangyejia)”,作者:卢旭成,36氪经授权发布。

2018年6月,美团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超过2800个市县的3.1亿人在美团上为吃喝玩乐花钱,总订单数达58亿笔,人均18.8笔,总交易额约3570亿元。美团主要靠从440万家活跃商家身上收取在线广告费、交易佣金等,获取总计339亿元的收入。

美团是中国三大小巨头(另外两家是滴滴和今日头条)公司里,第一家提交IPO申请的超级独角兽。它在2017年10月完成了40亿美元融资,估值300亿美元。可资对照,小米上市前估值422亿美元,按2018年7月10日收盘价计算,市值约合541.7亿美元。所以,即便现在港股市况不好,估计美团上市后市值也不会低于400亿美元。

8年前,王兴再创业做团购,不被看好。他之前做校内、饭否都以失败告终,被认为是一个产品很酷,却不接地气的创业者。做美团后,王兴像开挂了一样,先让美团成为团购市场的老大,接着拓展到电影、酒店、外卖、旅游等细分领域,在跟阿里、百度、携程等巨头的PK中,很多业务依然占据前列。这说明美团练就了一些核心能力,让它做什么成什么。

放眼整个中国TOP10的高科技公司,既能把服务亿级线上用户的产品技术搞清楚,又能把海量线下商家地推拓展,以及即时配送干好的公司,屈指可数。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都是这种公司。

在流量红利殆尽,需要瞄准某个细分领域,线上线下打通,重度运营精准用户才有增长空间的今天,美团的经验尤其值得广大创业者学习。

美团从模仿Groupon切入,这在当时是最高效获取商家和用户的产品形态:交易型业务,低价永远是获客最好的手段。无论是早年的淘宝,还是中间的京东、小米,或是最近崛起的拼多多都是如此。团购经典的场景是,平台聚集流量诱惑少数商家提供超低价(1折),规模拉客,成功案例又诱惑更多商家加入。团购模式也存在缺陷,用户集中消费,商家瞬间服务能力不够,投诉频频。美团是第一个提出过期、未消费包退的平台,王兴给美团定的价值观是“消费者第一,王兴第五”,这和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早年“娇惯消费者”的逻辑如出一辙。

低价,又要让消费者满意,平台还要保留一定毛利,才能持续运营下去,这必然要求美团全方位提升效率。下面三点是美团的独到之处。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美团几个联合创始人里,王兴、穆荣均、王慧文都更擅长战略、产品、技术,在线营销和商家地推拓展这两个电商的核心环节都是短板。他们可以从0开始学习,但学习能力再强,也很难在短时间达到业内顶尖水平,满足不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经过BAT等公司的培养,市场上存在大量高阶的专业人才。美团信奉FaceBook的一句话:好的工程师和差的工程师,差距是10万倍。美团在专业人士的引入上非常成功。举两个例子。

在竞争对手疯狂打广告的时候,美团没有砸钱跟进,因为账算不过来。当时美团副总裁王慧文负责美团市场部,想挖搜索引擎营销(SEM)知名人士、亿玛在线搜索营运中心总监陈敏鸣。2011年,美团还小,王慧文怕挖不动,对王兴说,让陈过来做副总裁,与自己平起平坐,最后果然打动了陈。陈的加盟让美团在线营销马上上了一个新台阶,敢于在百度、360等平台以较低成本投放广告,加速获客。

2011年,为了应对竞争,美团疯狂开分站,当年7月团队扩到2500人。管理混乱在所难免,甚至有的分站出现吃空饷,竞争对手还频频开出高薪+股票挖角,王兴焦头烂额。阿里巴巴刚投资了美团,投资人让他去请教阿里巴巴B2B负责销售的副总裁,人称阿干的干嘉伟。王兴在长达5个月时间里,拜访6次,最终请动阿干出任COO。阿干迅速帮美团梳理完善销售大区制,并制定新的销售管理制度,同时执行“狂拜访、狂上单”策略,立杆见影,2012年美团成为团购市场老大。

技术驱动业务

本地生活服务商家高度散乱,要把它们互联网化,难度极高。需要像阿干这样的干将带庞大的团队做地推,干苦活累活。但光靠地推团队,效率不够高。阿里、京东比国美、苏宁等对手有竞争势能,因为京东、阿里把所有的商品都数字化了,并直接链接商家和消费者,成本结构优于对手。美团充分发挥了团队产品技术强悍的特点,通过强大的IT能力,给运营团队提供工具、武器,将生活服务商家数字化,实现线上交易,线下服务。

2012年5月,美团开始规模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包括CRM、上单流程、结算流程、商家数据中心,到当年11月份,编辑、业务、品控等流程效率提高了几倍。2013年,美团的销售经理出门拜访商家,90%配备iPad,100%使用智能手机,里面装有业务拓展需要的“核武器”。销售经理只要打开美团手机端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发现周边哪些商家没有拓展或维护,选择自己要跟进的商家,谈好生意后,签订合同,直接拿出手机对着合同拍照,上传到美团网后台系统,等待审核即可。如果没有移动的IT系统,销售经理需回公司填写电子表格,连带表格和合同上传后台,效率极低。

美团将所有能够用IT固化下来的业务流全部固化,凡是能机器干完的活,坚决不让人干。比如美团原来给商家手工结款,经常出错,后改为半自动结算,把交易页面调出来一目了然,直接打款到商家账户即可。2012年12月,美团单月销售额达6亿元,但其负责92个城市的商家结算、付款、销售提成等财务工作的财务人员不足30人,当时有的团购网站还是手工计算销售提成,需要财务人员上百人。

为了让技术赋能和驱动业务,美团在研发上的投入堪称庞大。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美团的研发人员达10343人,占员工总数的22.2%,仅次于销售和业务发展的28458人。

高频打低频,建立网络效应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美团做电影、酒店等创新业务能很快崛起,除了团队能力和IT能力强悍外,也跟其一开始选择从餐饮团购切入有莫大的关系。

跟美业、娱乐、旅游等地方比,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餐饮无疑是最大众、高频、刚需的领域,在低价诱惑下,更是如此。2013年,外卖市场,饿了么已经比较领先,美团却大张旗鼓地杀进去。因为团购满足了人们省钱的刚需,外卖满足了人们“懒”的刚需。送餐到家的便利性能将餐饮的消费频次提高。一开始,美团不自建配送队伍,后来为了提升外卖用户满意度和粘性,才搭建骑手平台。2017年,美团每天活跃的骑手达53.1万,全年配送达29亿单,平均每单30分钟送达。

当美团变成全球最大的餐饮外卖平台和中国最大的到店餐饮平台,往更低频的酒店、娱乐、旅游等地方覆盖时,能做强有力的交叉销售。换句话说,最高密度的餐饮店都能覆盖,美团地推团队捎带手就把其他领域的商家签下来了,美团的餐饮用户绝大部分有住酒店、娱乐、旅游等刚需。

美团招股书里,有这样一段描述:2017年,美团酒店预订业务80%新增客户来自即时配送和到店餐饮交易用户。2017年,美团完成的国内酒店间夜量达2.05亿,排第二。

更多领域的商家进入美团,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服务选择,吸引更多消费者使用美团;更多消费者也能吸引更多商家参与,良性循环。交易和订单量的增加有助于提升配送体验和单位效益。

总之,美团庞大的用户和商家规模,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降低了获客成本,增强了用户粘性,提高了竞争壁垒。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号“创业家(ID:chuangyejia)”,作者:卢旭成,36氪经授权发布。

2018年6月,美团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超过2800个市县的3.1亿人在美团上为吃喝玩乐花钱,总订单数达58亿笔,人均18.8笔,总交易额约3570亿元。美团主要靠从440万家活跃商家身上收取在线广告费、交易佣金等,获取总计339亿元的收入。

美团是中国三大小巨头(另外两家是滴滴和今日头条)公司里,第一家提交IPO申请的超级独角兽。它在2017年10月完成了40亿美元融资,估值300亿美元。可资对照,小米上市前估值422亿美元,按2018年7月10日收盘价计算,市值约合541.7亿美元。所以,即便现在港股市况不好,估计美团上市后市值也不会低于400亿美元。

8年前,王兴再创业做团购,不被看好。他之前做校内、饭否都以失败告终,被认为是一个产品很酷,却不接地气的创业者。做美团后,王兴像开挂了一样,先让美团成为团购市场的老大,接着拓展到电影、酒店、外卖、旅游等细分领域,在跟阿里、百度、携程等巨头的PK中,很多业务依然占据前列。这说明美团练就了一些核心能力,让它做什么成什么。

放眼整个中国TOP10的高科技公司,既能把服务亿级线上用户的产品技术搞清楚,又能把海量线下商家地推拓展,以及即时配送干好的公司,屈指可数。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都是这种公司。

在流量红利殆尽,需要瞄准某个细分领域,线上线下打通,重度运营精准用户才有增长空间的今天,美团的经验尤其值得广大创业者学习。

美团从模仿Groupon切入,这在当时是最高效获取商家和用户的产品形态:交易型业务,低价永远是获客最好的手段。无论是早年的淘宝,还是中间的京东、小米,或是最近崛起的拼多多都是如此。团购经典的场景是,平台聚集流量诱惑少数商家提供超低价(1折),规模拉客,成功案例又诱惑更多商家加入。团购模式也存在缺陷,用户集中消费,商家瞬间服务能力不够,投诉频频。美团是第一个提出过期、未消费包退的平台,王兴给美团定的价值观是“消费者第一,王兴第五”,这和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早年“娇惯消费者”的逻辑如出一辙。

低价,又要让消费者满意,平台还要保留一定毛利,才能持续运营下去,这必然要求美团全方位提升效率。下面三点是美团的独到之处。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美团几个联合创始人里,王兴、穆荣均、王慧文都更擅长战略、产品、技术,在线营销和商家地推拓展这两个电商的核心环节都是短板。他们可以从0开始学习,但学习能力再强,也很难在短时间达到业内顶尖水平,满足不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经过BAT等公司的培养,市场上存在大量高阶的专业人才。美团信奉FaceBook的一句话:好的工程师和差的工程师,差距是10万倍。美团在专业人士的引入上非常成功。举两个例子。

在竞争对手疯狂打广告的时候,美团没有砸钱跟进,因为账算不过来。当时美团副总裁王慧文负责美团市场部,想挖搜索引擎营销(SEM)知名人士、亿玛在线搜索营运中心总监陈敏鸣。2011年,美团还小,王慧文怕挖不动,对王兴说,让陈过来做副总裁,与自己平起平坐,最后果然打动了陈。陈的加盟让美团在线营销马上上了一个新台阶,敢于在百度、360等平台以较低成本投放广告,加速获客。

2011年,为了应对竞争,美团疯狂开分站,当年7月团队扩到2500人。管理混乱在所难免,甚至有的分站出现吃空饷,竞争对手还频频开出高薪+股票挖角,王兴焦头烂额。阿里巴巴刚投资了美团,投资人让他去请教阿里巴巴B2B负责销售的副总裁,人称阿干的干嘉伟。王兴在长达5个月时间里,拜访6次,最终请动阿干出任COO。阿干迅速帮美团梳理完善销售大区制,并制定新的销售管理制度,同时执行“狂拜访、狂上单”策略,立杆见影,2012年美团成为团购市场老大。

技术驱动业务

本地生活服务商家高度散乱,要把它们互联网化,难度极高。需要像阿干这样的干将带庞大的团队做地推,干苦活累活。但光靠地推团队,效率不够高。阿里、京东比国美、苏宁等对手有竞争势能,因为京东、阿里把所有的商品都数字化了,并直接链接商家和消费者,成本结构优于对手。美团充分发挥了团队产品技术强悍的特点,通过强大的IT能力,给运营团队提供工具、武器,将生活服务商家数字化,实现线上交易,线下服务。

2012年5月,美团开始规模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包括CRM、上单流程、结算流程、商家数据中心,到当年11月份,编辑、业务、品控等流程效率提高了几倍。2013年,美团的销售经理出门拜访商家,90%配备iPad,100%使用智能手机,里面装有业务拓展需要的“核武器”。销售经理只要打开美团手机端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发现周边哪些商家没有拓展或维护,选择自己要跟进的商家,谈好生意后,签订合同,直接拿出手机对着合同拍照,上传到美团网后台系统,等待审核即可。如果没有移动的IT系统,销售经理需回公司填写电子表格,连带表格和合同上传后台,效率极低。

美团将所有能够用IT固化下来的业务流全部固化,凡是能机器干完的活,坚决不让人干。比如美团原来给商家手工结款,经常出错,后改为半自动结算,把交易页面调出来一目了然,直接打款到商家账户即可。2012年12月,美团单月销售额达6亿元,但其负责92个城市的商家结算、付款、销售提成等财务工作的财务人员不足30人,当时有的团购网站还是手工计算销售提成,需要财务人员上百人。

为了让技术赋能和驱动业务,美团在研发上的投入堪称庞大。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美团的研发人员达10343人,占员工总数的22.2%,仅次于销售和业务发展的28458人。

高频打低频,建立网络效应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美团做电影、酒店等创新业务能很快崛起,除了团队能力和IT能力强悍外,也跟其一开始选择从餐饮团购切入有莫大的关系。

跟美业、娱乐、旅游等地方比,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餐饮无疑是最大众、高频、刚需的领域,在低价诱惑下,更是如此。2013年,外卖市场,饿了么已经比较领先,美团却大张旗鼓地杀进去。因为团购满足了人们省钱的刚需,外卖满足了人们“懒”的刚需。送餐到家的便利性能将餐饮的消费频次提高。一开始,美团不自建配送队伍,后来为了提升外卖用户满意度和粘性,才搭建骑手平台。2017年,美团每天活跃的骑手达53.1万,全年配送达29亿单,平均每单30分钟送达。

当美团变成全球最大的餐饮外卖平台和中国最大的到店餐饮平台,往更低频的酒店、娱乐、旅游等地方覆盖时,能做强有力的交叉销售。换句话说,最高密度的餐饮店都能覆盖,美团地推团队捎带手就把其他领域的商家签下来了,美团的餐饮用户绝大部分有住酒店、娱乐、旅游等刚需。

美团招股书里,有这样一段描述:2017年,美团酒店预订业务80%新增客户来自即时配送和到店餐饮交易用户。2017年,美团完成的国内酒店间夜量达2.05亿,排第二。

更多领域的商家进入美团,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服务选择,吸引更多消费者使用美团;更多消费者也能吸引更多商家参与,良性循环。交易和订单量的增加有助于提升配送体验和单位效益。

总之,美团庞大的用户和商家规模,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降低了获客成本,增强了用户粘性,提高了竞争壁垒。

8,中国商业互联网潮涨潮落二十年:

编者按:本文来自“第一财经”,作者,刘佳。36氪经授权转载。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进来的。”

作为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的胡启恒院士,一句话道出了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所经历的艰难坎坷。

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黑色的屏幕,绿色的字体,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仔细地往计算机里敲着邮件地址以及内容——“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天,中国人完成了对互联网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触碰。

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后,入网的研究工作即时展开,然而这一路比想象的艰难。接入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互联网外交的过程,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信息接入持有戒心,甚至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软硬件兼容壁垒。

直到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从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到1998年中国互联网正式开启商业化,再到“中国概念股”登陆纳斯达克、百度再造Google搜索神话,再到阿里巴巴打开网商大门,腾讯微信成为移动船票……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促动下,中国商业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动能,将支撑起新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的作者林军在书中总结道:“与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更开放,更透明,更崇尚创业文化,更鼓励大胆创新,有更多财富倍增的对接手段,也产生过足够多的阳光富豪和社会偶像。”

梦开始的地方

中国的互联网,从门户开始。

1995年初,和丈夫从美国游历回国的张树新,把房子抵给了银行,拿着700万现金和800万的银行贷款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瀛海威。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瀛海威在中关村南大街零公里处竖立的广告牌,被视作是启蒙中国互联网的一个标志。

24岁的丁磊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宁波电信局,前去广州。离开宁波前,丁磊已用CFido,架构了自己的BBS。两年后,丁磊创建了网易。

这一年,来到硅谷的王志东结识了风险投资人冯波,继而认识了姜丰年。1998年,四通利方和姜丰年的华渊合并,于是有了新浪。

同一年的10月31日,张朝阳31岁生日,这一天北京下雪。飞机从美国刚落地北京,张朝阳感到一丝寒意。一年后,拿着首笔17万融资的张朝阳,在北京万泉庄园一个不到24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吃着盒饭开始创业,1996年创立爱特信,1998年推出搜狐网。

1998年的双11,还没有引发全民购物狂潮的购物节,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马化腾拉上了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等几个伙伴创立腾讯。最早的办公室,是借了朋友的一间舞蹈室,天花板上还挂着80年代“迪斯科”风格的灯球。

电商的故事从1999年讲起。杭州文一西路湖畔花园一栋民宅里,18位年轻人凑集了50万元开始创业。小个子的马云对房间里的伙伴说“我们要做一个由中国人打造的世界性公司”。然后说,“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然后把剩下的全部拿出来。”

而在北京刚开业的海龙大厦,年轻人刘强东租下了一个不到4平方米的柜台,主营业务是帮客户制作VCD。

把目光瞄准电子商务领域的,还有邵亦波、李国庆俞渝夫妇以及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旅游迷——沈南鹏、梁建章、季琦、范敏……很快,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这一年圣诞节,怀揣“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带着在美国申请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的李彦宏从加州飞到北京。他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连同1个财会人员、5个技术人员,以及合作伙伴徐勇一行人,开始创立百度。

作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它们享受过荣光时刻,早早就跳到了互联网舞台中央,但不是每个人都熬过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带来的狼狈。

三大门户网站刚刚迈出上市第一步,就遭遇到了来自纳斯达克的暴击——新浪股价跌到1.06美元,搜狐跌至 60美分,网易在上市的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一度仅有53美分。

最危机时,网易董事会解除丁磊公司董事长和CEO的职务。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出局离开,成为资本与个人较量中的悲情人物。

“今天的互联网就是一个战场,每时每刻发生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故事。”张志东说。

因为资金问题,马化腾险些把开发出的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深圳电信数据局,但因价格原因告吹。直到后来对于移动QQ收费、广告等多种多样盈利模式的探索,加上拿到了投资,腾讯终于赚得盆满钵溢。

而曾经的明星瀛海威,却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不是所有行业都如此低迷。

2001年,盛大代理了韩国网游《传奇》。谁也没有想到,原以为并不入流的网络游戏,在几年后成为中国互联网最赚钱的领域。

PC互联网野蛮生长

2003年春天,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刻骨铭心。一个叫“SARS”的幽灵开始蔓延。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一个行业找到了机会——电子商务。

这一年,阿里巴巴投资1亿元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创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这一战略事关今天阿里巴巴的格局,如果没有淘宝,就没有天猫等电商平台、菜鸟物流等电商生态系统,以及支付宝基础上衍生的蚂蚁金服。

紧接着是第二轮互联网集体上市热潮。从掌上灵通、盛大网络再到腾讯、空中网、第九城市……腾讯高管曾对记者回忆,腾讯上市当天发行价3.7港元,市值仅62亿港元,当时曾有同事私下询问公司CFO什么时候可以出手。CFO当时“大胆预测”,怎么也得到10港元。谁能想到,上市12年后,腾讯控股已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互联网造就出一大批身家过亿的网络财富新贵:丁磊、陈天桥、马化腾、李彦宏、马云、梁建章……

与此同时,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同世界顶尖的跨国公司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腾讯QQ对微软MSN,百度对谷歌,淘宝对eBay。最终, BAT各自收获了在搜索、电商、社交领域的最大红利,也拥有了自己的“护城河”。

伴随着Web2.0的大热,互联网的风口此后几年不停变换:从网游、博客到社交网站再到视频、团购……

门户们掀起了一场博客大战,几年后又上演微博大战。模仿YouTube的视频网站们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烧钱压力下还有版权之忧。业界预言:视频网站最终能活下来的没有几家。

2007年,巨人网络、完美时空、网龙等一批网络游戏企业以火箭的速度冲向资本市场,在软件领域拼搏了19年的金山成功上市,但雷军却功成身退。而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创下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额的最高纪录等多个纪录。

也是这一年,早已关闭线下门店、专注发展线上电商的刘强东,拿到了京东的第一笔融资。十年后,当他曾经创业过的中关村有数码城关闭,刘强东留下一句话:“不是京东革了你们的命,而是你们自己!”

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在哪儿

2007年互联网风风火火的上市潮之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互联网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创业者融资难度更是加大。

刘强东和助理半年里跑着见了40多个VC,最多一天见过5个,但所有人都说“不”。形势的骤变让刘强东在几个月时间里白了头发。

但这一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9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Google正式发行Android操作系统,Apple发布iPhone3G手机。伴随着中国三大运营商均获得3G牌照,移动互联网就要来了。

在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PC时代用户桌面最激烈的一场“战争”爆发了。2010年11月3日,全国的QQ用户都收到了一条弹窗信息:腾讯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用户必须在360软件与QQ之间“二选一”。“3Q大战”全面白热化。

无远弗届的腾讯膨胀为一个多触角的巨型生物,在一片抄袭、垄断的质疑声中,腾讯邀请各界人士“诊断腾讯”。马化腾终于意识到,腾讯不能再继续“闭门造车”。经历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战略反思后,腾讯打开了大门。

2011年,随着小米手机的发售与微信的诞生,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性软硬件产品出现。一年后,中国手机网民数量首度超过电脑网民数量,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盛大、奇虎360……互联网公司纷纷扎堆进入智能手机红海。

也是在2011年,腾讯的市值(446亿美元)一度被百度(462.04亿美元)超越,中国互联网第一的头衔首次易主。

2012年,辞去了九九房CEO职务的张一鸣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创业——字节跳动(bytedance),开发出名为“今日头条”的手机应用。那时的头条还只是BAT的一个假想敌,当时的互联网,核心的议题还是三大巨头谁会率先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当微信的出现把腾讯送上船后,人们发现,一艘名为今日头条的小船默默地划向了巨轮身边。

当时的阿里巴巴,频繁高调投资弥补移动短板,腾讯手握移动互联网“站票”微信,360一度向搜索发起挑战,对百度而言,百度App应用多到一屏都装不下,但仍缺少一款移动互联网领域真正平台级的产品。

李彦宏在内部分享的一篇“鼓励狼性,淘汰小资”的讲话,引起了业界广泛议论。这位百度创始人不惜自我批判,并对员工提出多个要求,包括“减少管理层级,提升效率”,以及“减少会议,及时拍板”。

而在巨头之外,基于市场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变数,视频领域打得不可开交的两家上市公司优酷和土豆宣布合并了。此后几年里,类似的合并多次上演:58和赶集,滴滴和快的、Uber中国, 爱奇艺和PPS,美团和大众点评……互联网细分领域排名第一第二的两家企业接连宣布合并,资本在互联网的影响力充分展现。

2014年,阿里巴巴与京东分别上市,电商双雄格局正式形成。

而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换了一波又一波: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新零售、直播、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赋能等各行各业。

滴滴的出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带火了共享经济模式。胡玮炜从汽车朋友圈里拉了一支团队,成立摩拜单车项目;而在北大丢了好几辆自行车的戴威,和几个自行车协会的同学商量创业。

互联网金融浪潮来袭, P2P热、众筹热、供应链金融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开始移动支付大战,这只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围绕新零售的战场之一。

今日头条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大敌”。不只是巨头,几乎想在内容领域有所动作的公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头条当对手。

而当互联网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美团点评创始人王兴抛出了“互联网下半场”观点。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产品创新已经开始和美国共同领先全球,并且经过残酷市场锻炼出了大量专注、勤勉、决策快速的公司——T(今日头条)M(美团)D(滴滴)成为了BAT之后的新生代商业领袖,站上舞台。

下一站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在这背后,如果说最初的中国互联网是借鉴美国模式,那么到微信、微博、知乎等,则是中国借鉴美国模式并成功反超,而再到今日头条、摩拜、蚂蚁金服,则是中国本土创新的代表,甚至已经领先美国。

这一年冬天,腾讯股价上涨2.38%至430港元,总市值达到40845亿港元(约合5228亿美元),超过Facebook市值5183.46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第五大市值公司,仅次于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此后,腾讯和阿里交替坐上亚洲市值第一的宝座。

时刻保持危机感的巨头从不停下脚步。 “互联网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李彦宏这样说。

因为把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五环,北京的交警还给李彦宏开出了一张罚单。而从自动驾驶、语音交互、AI开放平台再到百度大脑,李彦宏和百度,以“AI布道者”的身份站到台前。

腾讯的AI核心则放在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通用人工智能和AI+医疗三大领域,而阿里云ET城市大脑早已将人工智能用于城市交通治理。在更广泛的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内容的分发和推荐、外卖配送、手机行业以及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百度牵头自动驾驶,阿里云牵头城市大脑,腾讯牵头医疗影像,科大讯飞牵头智能语音,商汤牵头智能视觉。

在这场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执行力、产品质量、速度和数据变得越发重要。在这方面,中国展现出了自己的优势。

回首中国商业互联网20年,从BAT到TMD,中国互联网企业全部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

阿里巴巴马云曾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浙商。”

马云的接班人、阿里巴巴CEO张勇在近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不仅是阿里,全中国的企业,都是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阿里也不例外,从1999年开始到今天,发展成为这样的一个全球范围内领先的数字经济体,跟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分不开的。

而学生时代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的马化腾,从小就被当时3天修建1层楼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蛇口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感染着。

马化腾评价,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府、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入,保障了互联网产业发展。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互联网”与各个垂直行业不断深化融合,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同时,数字化正在从经济领域向民生、政务等地方迅速扩展。

互联网在经历了一次次泡沫破裂与寒冬淬炼之后,仍无法逃脱周期性的挑战,但其根基没有动摇,正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互联网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互联网前赴后继的弄潮儿们,还在继续向下一站的高峰发起挑战。

编者按:本文来自“第一财经”,作者,刘佳。36氪经授权转载。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进来的。”

作为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的胡启恒院士,一句话道出了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所经历的艰难坎坷。

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黑色的屏幕,绿色的字体,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仔细地往计算机里敲着邮件地址以及内容——“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天,中国人完成了对互联网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触碰。

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后,入网的研究工作即时展开,然而这一路比想象的艰难。接入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互联网外交的过程,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信息接入持有戒心,甚至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软硬件兼容壁垒。

直到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从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到1998年中国互联网正式开启商业化,再到“中国概念股”登陆纳斯达克、百度再造Google搜索神话,再到阿里巴巴打开网商大门,腾讯微信成为移动船票……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促动下,中国商业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动能,将支撑起新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的作者林军在书中总结道:“与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更开放,更透明,更崇尚创业文化,更鼓励大胆创新,有更多财富倍增的对接手段,也产生过足够多的阳光富豪和社会偶像。”

梦开始的地方

中国的互联网,从门户开始。

1995年初,和丈夫从美国游历回国的张树新,把房子抵给了银行,拿着700万现金和800万的银行贷款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瀛海威。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瀛海威在中关村南大街零公里处竖立的广告牌,被视作是启蒙中国互联网的一个标志。

24岁的丁磊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宁波电信局,前去广州。离开宁波前,丁磊已用CFido,架构了自己的BBS。两年后,丁磊创建了网易。

这一年,来到硅谷的王志东结识了风险投资人冯波,继而认识了姜丰年。1998年,四通利方和姜丰年的华渊合并,于是有了新浪。

同一年的10月31日,张朝阳31岁生日,这一天北京下雪。飞机从美国刚落地北京,张朝阳感到一丝寒意。一年后,拿着首笔17万融资的张朝阳,在北京万泉庄园一个不到24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吃着盒饭开始创业,1996年创立爱特信,1998年推出搜狐网。

1998年的双11,还没有引发全民购物狂潮的购物节,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马化腾拉上了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等几个伙伴创立腾讯。最早的办公室,是借了朋友的一间舞蹈室,天花板上还挂着80年代“迪斯科”风格的灯球。

电商的故事从1999年讲起。杭州文一西路湖畔花园一栋民宅里,18位年轻人凑集了50万元开始创业。小个子的马云对房间里的伙伴说“我们要做一个由中国人打造的世界性公司”。然后说,“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然后把剩下的全部拿出来。”

而在北京刚开业的海龙大厦,年轻人刘强东租下了一个不到4平方米的柜台,主营业务是帮客户制作VCD。

把目光瞄准电子商务领域的,还有邵亦波、李国庆俞渝夫妇以及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旅游迷——沈南鹏、梁建章、季琦、范敏……很快,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这一年圣诞节,怀揣“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带着在美国申请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的李彦宏从加州飞到北京。他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连同1个财会人员、5个技术人员,以及合作伙伴徐勇一行人,开始创立百度。

作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它们享受过荣光时刻,早早就跳到了互联网舞台中央,但不是每个人都熬过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带来的狼狈。

三大门户网站刚刚迈出上市第一步,就遭遇到了来自纳斯达克的暴击——新浪股价跌到1.06美元,搜狐跌至 60美分,网易在上市的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一度仅有53美分。

最危机时,网易董事会解除丁磊公司董事长和CEO的职务。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出局离开,成为资本与个人较量中的悲情人物。

“今天的互联网就是一个战场,每时每刻发生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故事。”张志东说。

因为资金问题,马化腾险些把开发出的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深圳电信数据局,但因价格原因告吹。直到后来对于移动QQ收费、广告等多种多样盈利模式的探索,加上拿到了投资,腾讯终于赚得盆满钵溢。

而曾经的明星瀛海威,却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不是所有行业都如此低迷。

2001年,盛大代理了韩国网游《传奇》。谁也没有想到,原以为并不入流的网络游戏,在几年后成为中国互联网最赚钱的领域。

PC互联网野蛮生长

2003年春天,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刻骨铭心。一个叫“SARS”的幽灵开始蔓延。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一个行业找到了机会——电子商务。

这一年,阿里巴巴投资1亿元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创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这一战略事关今天阿里巴巴的格局,如果没有淘宝,就没有天猫等电商平台、菜鸟物流等电商生态系统,以及支付宝基础上衍生的蚂蚁金服。

紧接着是第二轮互联网集体上市热潮。从掌上灵通、盛大网络再到腾讯、空中网、第九城市……腾讯高管曾对记者回忆,腾讯上市当天发行价3.7港元,市值仅62亿港元,当时曾有同事私下询问公司CFO什么时候可以出手。CFO当时“大胆预测”,怎么也得到10港元。谁能想到,上市12年后,腾讯控股已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互联网造就出一大批身家过亿的网络财富新贵:丁磊、陈天桥、马化腾、李彦宏、马云、梁建章……

与此同时,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同世界顶尖的跨国公司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腾讯QQ对微软MSN,百度对谷歌,淘宝对eBay。最终, BAT各自收获了在搜索、电商、社交领域的最大红利,也拥有了自己的“护城河”。

伴随着Web2.0的大热,互联网的风口此后几年不停变换:从网游、博客到社交网站再到视频、团购……

门户们掀起了一场博客大战,几年后又上演微博大战。模仿YouTube的视频网站们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烧钱压力下还有版权之忧。业界预言:视频网站最终能活下来的没有几家。

2007年,巨人网络、完美时空、网龙等一批网络游戏企业以火箭的速度冲向资本市场,在软件领域拼搏了19年的金山成功上市,但雷军却功成身退。而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创下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额的最高纪录等多个纪录。

也是这一年,早已关闭线下门店、专注发展线上电商的刘强东,拿到了京东的第一笔融资。十年后,当他曾经创业过的中关村有数码城关闭,刘强东留下一句话:“不是京东革了你们的命,而是你们自己!”

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在哪儿

2007年互联网风风火火的上市潮之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互联网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创业者融资难度更是加大。

刘强东和助理半年里跑着见了40多个VC,最多一天见过5个,但所有人都说“不”。形势的骤变让刘强东在几个月时间里白了头发。

但这一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9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Google正式发行Android操作系统,Apple发布iPhone3G手机。伴随着中国三大运营商均获得3G牌照,移动互联网就要来了。

在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PC时代用户桌面最激烈的一场“战争”爆发了。2010年11月3日,全国的QQ用户都收到了一条弹窗信息:腾讯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用户必须在360软件与QQ之间“二选一”。“3Q大战”全面白热化。

无远弗届的腾讯膨胀为一个多触角的巨型生物,在一片抄袭、垄断的质疑声中,腾讯邀请各界人士“诊断腾讯”。马化腾终于意识到,腾讯不能再继续“闭门造车”。经历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战略反思后,腾讯打开了大门。

2011年,随着小米手机的发售与微信的诞生,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性软硬件产品出现。一年后,中国手机网民数量首度超过电脑网民数量,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盛大、奇虎360……互联网公司纷纷扎堆进入智能手机红海。

也是在2011年,腾讯的市值(446亿美元)一度被百度(462.04亿美元)超越,中国互联网第一的头衔首次易主。

2012年,辞去了九九房CEO职务的张一鸣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创业——字节跳动(bytedance),开发出名为“今日头条”的手机应用。那时的头条还只是BAT的一个假想敌,当时的互联网,核心的议题还是三大巨头谁会率先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当微信的出现把腾讯送上船后,人们发现,一艘名为今日头条的小船默默地划向了巨轮身边。

当时的阿里巴巴,频繁高调投资弥补移动短板,腾讯手握移动互联网“站票”微信,360一度向搜索发起挑战,对百度而言,百度App应用多到一屏都装不下,但仍缺少一款移动互联网领域真正平台级的产品。

李彦宏在内部分享的一篇“鼓励狼性,淘汰小资”的讲话,引起了业界广泛议论。这位百度创始人不惜自我批判,并对员工提出多个要求,包括“减少管理层级,提升效率”,以及“减少会议,及时拍板”。

而在巨头之外,基于市场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变数,视频领域打得不可开交的两家上市公司优酷和土豆宣布合并了。此后几年里,类似的合并多次上演:58和赶集,滴滴和快的、Uber中国, 爱奇艺和PPS,美团和大众点评……互联网细分领域排名第一第二的两家企业接连宣布合并,资本在互联网的影响力充分展现。

2014年,阿里巴巴与京东分别上市,电商双雄格局正式形成。

而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换了一波又一波: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新零售、直播、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赋能等各行各业。

滴滴的出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带火了共享经济模式。胡玮炜从汽车朋友圈里拉了一支团队,成立摩拜单车项目;而在北大丢了好几辆自行车的戴威,和几个自行车协会的同学商量创业。

互联网金融浪潮来袭, P2P热、众筹热、供应链金融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开始移动支付大战,这只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围绕新零售的战场之一。

今日头条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大敌”。不只是巨头,几乎想在内容领域有所动作的公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头条当对手。

而当互联网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美团点评创始人王兴抛出了“互联网下半场”观点。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产品创新已经开始和美国共同领先全球,并且经过残酷市场锻炼出了大量专注、勤勉、决策快速的公司——T(今日头条)M(美团)D(滴滴)成为了BAT之后的新生代商业领袖,站上舞台。

下一站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在这背后,如果说最初的中国互联网是借鉴美国模式,那么到微信、微博、知乎等,则是中国借鉴美国模式并成功反超,而再到今日头条、摩拜、蚂蚁金服,则是中国本土创新的代表,甚至已经领先美国。

这一年冬天,腾讯股价上涨2.38%至430港元,总市值达到40845亿港元(约合5228亿美元),超过Facebook市值5183.46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第五大市值公司,仅次于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此后,腾讯和阿里交替坐上亚洲市值第一的宝座。

时刻保持危机感的巨头从不停下脚步。 “互联网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李彦宏这样说。

因为把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五环,北京的交警还给李彦宏开出了一张罚单。而从自动驾驶、语音交互、AI开放平台再到百度大脑,李彦宏和百度,以“AI布道者”的身份站到台前。

腾讯的AI核心则放在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通用人工智能和AI+医疗三大领域,而阿里云ET城市大脑早已将人工智能用于城市交通治理。在更广泛的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内容的分发和推荐、外卖配送、手机行业以及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百度牵头自动驾驶,阿里云牵头城市大脑,腾讯牵头医疗影像,科大讯飞牵头智能语音,商汤牵头智能视觉。

在这场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执行力、产品质量、速度和数据变得越发重要。在这方面,中国展现出了自己的优势。

回首中国商业互联网20年,从BAT到TMD,中国互联网企业全部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

阿里巴巴马云曾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浙商。”

马云的接班人、阿里巴巴CEO张勇在近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不仅是阿里,全中国的企业,都是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阿里也不例外,从1999年开始到今天,发展成为这样的一个全球范围内领先的数字经济体,跟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分不开的。

而学生时代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的马化腾,从小就被当时3天修建1层楼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蛇口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感染着。

马化腾评价,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府、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入,保障了互联网产业发展。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互联网”与各个垂直行业不断深化融合,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同时,数字化正在从经济领域向民生、政务等地方迅速扩展。

互联网在经历了一次次泡沫破裂与寒冬淬炼之后,仍无法逃脱周期性的挑战,但其根基没有动摇,正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互联网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互联网前赴后继的弄潮儿们,还在继续向下一站的高峰发起挑战。

9,小程序731天:

文/潘越飞,协助/冯启明 陈海宁 单一,编辑/唐晓园,协助/刘小玲

微信8年,微信公开课PRO版5年。从201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一场微信和张小龙的“约会”。

昨天微信公开课白天一整天没露面的张小龙出现在了微信之夜上,这一次张小龙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单口专场——从晚上19:45到23:30,期间他主动提出两次中场休息,多次提出“要喝点水”。

张小龙在2019微信公开课PRO微信之夜演讲

张小龙亲口承认,这次是他目前公开课演讲最长的时间,为此他还特意要求工作人员把他的演讲放到晚上。

整个演讲过程,张小龙语速比较慢,会习惯性托下巴,并且出现长达近十秒钟的停顿——并没有冷场,更像是在对自己要说出的思考做最后的确认。

张小龙聊到了他对好产品的思考和认知,聊到了微信的初心和最新改版,他还聊到了——小程序,这一仅占了他演讲十分之一篇幅的产品,今年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抢占的高地。

如果说微信是互联网史上的一个异类,那么小程序也算是微信生态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产品没有成型的时候先放哨,这是微信团队史上的第一次“出格”;发布完了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撕开一个个口子,“特别小心”地去培育,这是很多平台都做不到的耐心。

“小程序看起来挺慢的。”在演讲进行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张小龙说到小程序,两年前,他跟同事讨论的是小程序会如何死掉。而今天,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创造价值的人获取回报。

也许微信小程序硬生生把互联网新周期的到来加快了十年,这款腾讯一手打造的产品打破了长久以来“受限”的开发环境,终止了暴利而无趣的风口年代。

731天,它克制到狂热地撕开一扇新门。

佛系微信的首次高调

在喧嚣的互联网江湖,小程序的故事看起来少的可怜。

这支由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带领的小程序队伍,在两年的时间里交出了成绩单:

根据昨天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短短两年的时间,小程序已覆盖超过200个细分行业。过去的一年,小程序服务超过1000亿人次用户,年交易增长超过600%,创造了超过5000亿的商业价值。

赫赫战绩之外,外界对这支小程序团队的印象却只有两个字:低调。

早在2015年,业内就开始流传张小龙要做一个叫“应用号”的东西。这个来自湖南邵阳的程序员已靠微信成功封神,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微信以前,张小龙也从未高调宣扬过自己的任何新计划,每次都是炸闷雷。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话没说错。业内不禁好奇,“应用号”到底是什么?

答案在2016年的微信公开课PRO上被张小龙自己揭晓。

他在公开课上吐露一个自己长久的思考:

如何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

他几次提到了“价值观”:腾讯的价值观,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微信的价值观,好产品是用完即走的。以及他身为程序员的追求:2016年,想为开发群体做一些事——他想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他把这种新形态叫做——应用号。

就这样,小程序外部名字是应用号,内部代号是Web+,技术人员间的昵称是MINA——女性化的名字,颇有致敬乔布斯的Lisa苹果电脑的味道,后者的划时代意义是首次使用了图形化用户界面。

至此,张小龙身为程序员的动机已经明确——为用户提供一款全新的用完即走的产品。APP要下载,网页体验也用户体验不友好,“小程序才是未来”,在QQ邮箱和微信之后,张小龙的亢奋点又回来了。

启动时的小程序团队

现在,他需要一支队伍。

2016年3月,程序员胡浩从美国飞到广州微信面试。当时他的邮箱里还躺着另外两份offer,一家是公司名称全字母的国际互联网巨头,另一家是国内知名IOT厂商。

三选一。选择微信的原因是,他在面试时听到了关于小程序的未来。

“给我介绍了一下小程序未来会怎么样。小程序平台面向的不是C端用户,不是B端的企业,而是D端(developer,开发者)。”

作为技术人员,胡浩觉得能做一个服务其他技术人员的东西出来:“实在太酷了。”

产品经理陈浩也加入了“应用号”项目组。“当时,他(张小龙)在公开课(2016年1月)上说做‘应用号’,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应用号’是什么。外部问,什么是应用号,哪个团队做应用号?我们也都不知道。”陈浩自己还在好奇的时候,突然被调到了应用号开发组,成了第一个产品经理。

其他成员,基本都是在这个状态下加入开发组,因为工位不够搬到了小阁楼,除了偶尔玩把1块钱的实况足球,就是敲代码。

队伍凑齐了,但是没人说得清到底该具体怎么做,这个新世界由什么构成,应该怎么运行。

“他们在会议室开会,突然叫我过去一下”,胡浩在会议室被同事们告知,如果基于外面已有的体系,很多东西没办法原生实现。胡浩对锌财经回忆自己的反应是:“如果要重新推翻的话,那就所有东西全部要自己来做。”

还没有诞生的第一版小程序,就这样被推翻。此时,距离张小龙的公开演讲,已经过去了半年,而距离小程序成为一个拥有150万开发者的开放平台,以及互联网巨头竞相布局的商业生态,还不到两年。

突破发生在2016年8月6日,那天晚上,小程序框架终于有了雏形。

第二天,程序员们经过一轮研讨,最终敲定。“这个框架未来的5-10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动,除非有什么新的技术突破。” 他们对锌财经说。

小程序的新框架就在那晚诞生并沿用至今,这算是小程序真正意义上的开工。

小程序的必然

关于小程序的缘起,有多个版本。

有的版本是,张小龙看到身边人每天长时间用微信,“不是好事”。他甚至和同事吃饭、开会时规定不能看微信,他认为“用完即走最理想”;有的版本是,看到深圳机场路上的广告牌上,每个企业都放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他很高兴公众号成为标配,随即不高兴了,如果只是看看公司信息,何必非得关注公众号;还有的版本是,有技术人员给他看了新demo,可以在开发上提供基础接口,他就想通过更复杂的接口应用来实现程序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完全跳开公众号,去做全新的应用形态。

在昨晚的演讲中,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他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APP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而小程序的路径是清晰的,让开发者用得过瘾,让用户用得简便。

经过2016年8月的第二次推翻——小程序原本后台基于服务号,被推翻后,做了一版独立的——小程序终于可以内测了。

情况,并不理想。

“牛粪上浇花。”有程序员这样评价自选股等第一批参与内测的团队,他们认为自己做了坨很挫的东西,其他人要在那上面做得有模有样。

自选股团队内测时非常痛苦,因为技术团队一边写代码修改,内测团队要一边测试反馈。不干完,所有人都不会睡觉。

团队中很多人的生活从996变成了997。原本计划健身减肥的胡浩,在那一年胖了十五斤。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2016年,他们埋头捣鼓着什么。在小程序的程序员们看来,他们只是在工作——就像办公室从7楼搬到9楼那么自然。没什么值得特别记录和回忆的。但改变已经发生。

2016年10月,小程序开放内测。在广州TIT创意园微信总部不到200米的地方,有程序员偷偷“潜入”以内测小程序为主题的黑客马拉松活动——他太想第一时间知道同行们对小程序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他等到的结果是:“真难用。”

这是最大的压力。按照Shangyou——世界上第一个写WXML语言的人,也就是WeiXin Markup Language微信小程序语言——的说法,他们把外部开发者看成了“甲方”。但甲方的反馈让开发组的键盘都有点沉。

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像做菜一样,你要煲个汤,有些家庭主妇觉得自己要去买鱼买各种东西一起煲很麻烦,结果超市做出了一套东西,买回家扔锅里就可以做了。”微信开放平台副总经理胡仁杰说小程序要做的,就是给程序员提供超市那套东西。

这件事,全球第一次。

一个无法证实的小道消息是,张小龙清楚地知道做个改变行业的事情必然很难,所以连被称为“低调到无以复加”的他都一反常态地高调宣布小程序。

“小程序还没有做就发布了,这不是微信的风格,因为我们从来不会发布一个还没有做的东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给内部一个压力,没有退路。”在昨天的演讲中张小龙第一次证实了这个说法。

是的,没有退路了。提前一年公布的面世时间,要来了。

小程序的一年之约

这埋下了小程序初期高开低走的必然,也埋下了为什么后期张小龙称小程序的美德是“沉得住气”。

盛衰一线

两瓶香槟,这是微信有史以来最“奢华”的庆祝了。

2017年1月9日,iPhone发布十周年的日子,所有小程序项目相关的人员,审核、行业、法务、财务等都在现场,在一个群里互相发红包庆祝,并且倒计时要打开小程序哪些开关,还极为难得地开了两瓶香槟,拍了合影:

小程序,正式上线了。

“我印象中,那是微信唯一一次(有仪式感的发布)”。陈浩回忆:“然后后面的48小时,劈头盖脸,各种事情都发生了,外面都在说小程序多牛逼。”

《你好,我是小程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网友狂欢“错过了公众号,别再错过了小程序”;“干掉APP”的话题成了行业常用谈资……微信的第一次奢侈庆功,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次有这么大规模的用户为一个功能狂欢。

盛衰有时只在一线间。

喧闹过后120小时,一大盆冷水来了。《小程序上线7天,罗胖带着1000万用户跑了》。作为第一批参与者,自媒体人罗振宇高调宣布关闭小程序,还神秘兮兮地发布了一句话:“我们决定不做了。我们知道小程序是什么了。哈哈,但是不能说。”

罗振宇退出小程序的朋友圈

虽然最新内部消息是,仅仅因为当时支付机制不利于内容付费产品而已。但当时的官方口径很文艺:“有人分手,你还不恋爱了不成。”

还真不幸言中了。大众和小程序的蜜月期迅速消失。

2017年2月,小程序的百度指数下降至高峰日的1/50,有报告称,35.5%的开发者感到失望。雪崩式下滑。

过完年回来上班的小程序员工,还被小领导们特地打气,虽然外面唱衰,但千万别丧失信心。

“小程序没有入口,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小程序没有应用商店,小程序没有粉丝,小程序不能分享朋友圈,当龙哥在公开课说出这些小程序特性后,我们就预料到了肯定有负面消息。但没想到这么多。”腾讯公关告诉锌财经。

整个小程序技术团队一如既往地淡定。

据张小龙昨天的演讲中透露,团队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小程序发布前的那天晚上,团队成员甚至“讨论了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

作为小程序底层技术框架设计者,他们清楚小程序很可能一时半会儿起不来。

而在陈浩看来,最初开放的基础技术架构,想的是让用户有更好的服务体验,也不该引发套利者的兴趣。

内部流传的一句话是:

有用的产品谁都会做,有态度的产品不是谁都能做。

面对质疑他们看起来无动于衷——低头做自己的事,写代码,改bug。

一年不到的时间,现在耳熟能详的功能被一个一个开放出来:个人注册、第三方平台、葵花码、附近功能、聊天窗口列表等。平均1周半1次,共计32种不同能力。

由于每次半夜发布完,开发者们都会连夜阅读文档改代码,他们取了个又爱又恨的称呼,“没有性生活的小程序员”。“我们后来定了个规则,超过凌晨2点就不要发布了,否则容易引起开发者愤懑,‘你一发布我得连夜改’。”陈浩说。

这是幸福的烦恼,经历大起大落后,被纠正预期的小程序开始走上正轨。

这一年,互联网最大的变量是共享单车。而小程序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和共享单车不无关系。

小程序牵手摩拜单车

摩拜单车车身二维码最早导流到APP,那是个很重的体验——用户为了骑车还得耗费流量下载庞大的应用程序。这让摩拜选择尝试小程序,成了最早的线下用小程序的商家。

一开始,摩拜高管害怕小程序抢夺APP用户,结果试点了以后,转化率提高,APP用户量也随之增长,“每周使用量达到100%的增长。”摩拜单车产品负责人杨毓杰告诉锌财经。小程序开发之后,新用户几乎都来自小程序。也正是微信和摩拜在小程序上的合作,让“用完即走”的理念有了实际的诠释。

线下跑通,还有线上。

新锐电商平台蘑菇街,前后派了100多人到微信总部,他们租了一层办公空间,只留一张沙发给自己老板,带着一个“Do It Right Now”的早期创业时横幅,和慰藉自己肚子的电饭煲,进入了密集加班状态。

蘑菇街团队搬到微信总部与小程序团队一起工作

蘑菇街胡轶苗解释他们的动机:“我们整个公司,从CEO一直到每个人,对于微信小程序的市场非常看好,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能够为我们带来新市场增量的机会”。6月蘑菇街女装初步上线,7月社交立减金内测、直播上线、拼团玩法、矩阵形成,蘑菇街没赌错,他们在小程序端转化率甚至达到了APP端的2倍。

就连大泼冷水的罗振宇,也在6个月后,低调重启“得到”小程序。

一切就绪,只差爆发。

从惊艳到惊喜

小程序的程序员内部说,这是一款“特别简单的游戏。”不过是小人发力跳跃,乍看无聊至极,简单到爆。

它叫做跳一跳,一款真正意义上让小程序红起来的游戏。

2017年12月28日,微信开放了小游戏,同时重点推荐了小游戏“跳一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跳一跳已经积累了3.1亿玩家,有史以来单款游戏用户规模达到的最大水平。

跳一跳小游戏

没人说得清跳一跳为什么就火了。人人都在玩它。

它更像一个发力点:

当小程序覆盖面越来越广,微信下拉入口也有了,用户也开始养成习惯。这一切让跳一跳成为引爆点。

这款游戏里还有着程序员“闷骚”文化的体现:比如加分的方块,其实都有小游戏团队的名字;比如“徐记士多”,就是因为那位设计师姓徐。

张小龙的最高纪录,据说超过两万分。

“它简单到让你可以有一个面对自己,一个最个人的时刻。大家在微信上,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消息要处理,朋友圈里有很多信息要你去点赞、评论,可能还有很多工作的信息也夹杂在里面。这个时候玩这样一个小游戏,反而是一个非常正经的事情。”

不过,张小龙认为,如果开发者只是把小游戏作为流量变现的一种手段,而不在意品质,流量很快会被耗尽的。

但是,跳一跳让更多人认识了小程序。

对很多普通用户来说,也许不需要了解什么是小程序,也不关心什么是小程序。立即触达,使用它,然后离开,就够了。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小程序只是惊艳,不够惊喜。

惊喜的是,很多产业都开始探索小程序,并将小程序视为自己的必选项。中国中部地区一个知名连锁企业的改革派高管,在内部放言,要么让做小程序,要么自己滚蛋。

接触一线企业的微信小程序零售行业负责人于洪潇最早是和沃尔玛沟通的。一开始,作为外资企业的沃尔玛,根本不知道小程序是什么。双语沟通了3小时,对方还在考虑要不要把订阅号转成服务号。

扫码购小程序

首先打开智慧零售场景的是永辉超市。当时永辉超市在做业态的改造和升级,不仅有“超级物种”和社区店,还成立了科技公司叫永辉云创,同时推自己的APP。每当中午高峰来临,大楼周围的白领会去超级物种买便当、饮料。虽然用自助收银机,或是扫码结帐,似乎还差了一些东西。

“其实用户在门店排队是很焦虑的,赶着吃饭,根本没有人去下载APP,超市却还花很多钱去推广,效果很差。”于洪潇说。

第一是用户排队的问题,第二是用户数字化的问题。对于线下零售行业来说,这是两道不大不小的门槛:首先必须将线下的用户数字化,然后通过数据和移动互联网追踪用户的行为习惯。用企业自己的APP,不但要面对开发所需投入的资金和困难,还要长期与推广和后台数据记录作斗争。

永辉超市的小程序开发、上线,会员增速是以前的2倍,留存率是60%,数据比任何表达更有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永辉超市最先打开智慧零售场景

对传统企业来说,小程序代表的东西更多。

“小程序帮助他们加快了内部组织架构的优化,甚至包括利益分配,都通过这些项目加速了调整。”某跨国超市中国区的英国籍CEO,在一次沟通中和于洪潇分享了这个观点,比如电商曾经独立核算,哪怕用户在线上下单,到门店去取货也算电商的,那么门店就缺少了服务的动力,现在全由电商负责,但内部的利益分配做了调整,门店也会享受到。

在线上和线下产业不断融合的今天,小程序扮演了越来越重的角色。

“零售企业像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被收割。”有赞创始人白鸦告诉锌财经,近十年来,这些店主曾以为,线上流量可以变出点什么,但最后他们才发现,自己曾经的所有客户,都变成了别人的客户。

以外卖为例,3年前,餐馆老板们,接受从20%到15%、10%,再到5%,到最后没有的外卖补贴,把超过80%的到店吃饭的人变成了外卖用户,培养出了全国巨大的餐饮外卖市场。而如今,他们却为了继续留在这个市场中,不得不付出10%、15%甚至20%的外卖提成,甚至顾客店内消费时,还要拿出手机来,打八折的同时再给团购网站分成10%。

小程序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把线下企业的流量和生意还给线下企业。

沃尔玛、宜家、家乐福纷纷拥抱小程序

沃尔玛最终接受了小程序中的“扫码购”,每天30%的支付通过小程序;宜家的合作伙伴给总部连续写了1000封邮件后,终于在小程序临上线前一周得到关注,小程序会让传统的拍照与签字形式,优化成扫一扫;家乐福给法国总部汇报6月新增1000万用户时,曾被惊讶的询问“是不是多写了1个0”,而它最新访问量达到了2亿,这是APP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甚至连不少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开始布局小程序。2018年9月,支付宝宣布正式成立小程序事业部。

在BAT的另一端,百度也在2018年9月底宣布,在两个多月的邀请制公测期间,百度智能小程序月活过亿。

而在不久前,今日头条和抖音相继上线了小程序功能。

这个时代,小程序比APP更好做。

也许,人人都是小程序员

上线半年后,陈浩的妈妈终于知道了小程序是什么。

“是我发现我妈竟然往我家的微信群里转了很多小程序,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反正用得舒服就重复使用。过了半年后,她知道这个东西是我做的,我会很有成就感,我记得我妈第一个丢的是“小年糕”的视频,我妈还给我看了一个小程序的视频。”陈浩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看到妈妈使用小程序时的场景。他感到默默的喜悦。

同样感触的还有胡仁杰。他表示,有一天他爸爸突然给他发了个小程序,说芦荟可以清热解毒,切出来可以煮了吃。他家里种了很多芦荟,以前耳朵不太好的他爸爸,要通过电话来费力得说清这件事。

“他读完之后发给我这个小程序,我看了很直观,知道他要说什么,那一刻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事情。”胡仁杰说,那一刻他可以告诉家人自己整体在忙什么了。

小程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着它本身的内在。

“以前公众号时代,外面说我们高冷。”郑文晓说,那是因为公众号产品门槛低,不需要过多干预,到了生态多元的小程序时代,高冷的微信也主动了。

郑文晓他们开始主动每隔个把月跑城市,看到服务商做出了药店门口体重秤放小程序、美发店的小程序互动屏幕、专心给商家做补货用的小程序等,会主动关心需要提供什么的功能支持。也开始主动制作行业服务商教学视频,计划做服务商成长体系,去尝试提升服务商水准。

他们同时计划主动公布服务商的案例、权限、用户评价等信息,避免“微信之母”等借着小程序合作方会销、欺诈甚至直接骗钱等啼笑皆非的事件发生,透支小程序的信任度。

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助理总经理向我们形容小程序的整个诞生历程,是技术从下往上的创新推进,承载了从上往下产品思维,“产生了化学作用。”

小程序应用数量已经超过100万,覆盖200多个细分行业,日活用户达到2亿。未来更剧烈的化学作用,是每个用户、每个开发者、每个商家、每个服务商,共同激荡,打造出不受限的生态。

“小程序的数量很重要,这是丰富场景的基石,但小程序的好坏也同样重要。”在昨天的2019微信公开课PRO现场,小程序团队正式宣布将在2019年上线小程序用户评价体系及探索“优质小程序计划”,帮助用户更好的发现、使用优质的小程序。

小程序的开发者门槛一直在降低,开发者这个群体也得到了两年来的最大关注。昨天,腾讯云推出总价值超过10亿元的“小程序·云开发”资源扶持计划,对超过100万小程序开发者提供免费云开发资源扶持。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2018年11月7日,在小程序获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日子,马化腾在乌镇发言:“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小程序还被选入部分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大家都在热情地学习和使用小程序,现在也诞生了很多专门的‘小程序员’。”已经有150万开发者加入其中。

小程序正在秘密筹备一件更酷的事情,他们希望未来连小学生都可以制作属于自己小程序。

在漫长的采访过程中,有位90后从业者对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说过一句难以验证真伪、但是热血沸腾的话:

只有再过10年,人们才会意识到,小程序和VC、智能手机一起,彻底改变了21世纪的产业。

2019微信公开课PRO展区“未完城”

低调分很多种。不爱言辞只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对小程序团队来说,低调的他们也许比所有人都更澎湃:

他们不曾压抑过自己的狂热欲望——用“小”来改变这个世界。

小程序没有故事,只有日子。

我们不用记得小程序面世已经2周年了,我们只要记得,在这场微信自上而下的战略和执行中,所有人都获得了收益:用户节省了时间;开发者得到了便利;合作伙伴获得了更多新价值。用马化腾的话说,这套腾讯自创的编程语言打破了受限的开发环境,为“跨系统开发”这个世界难题给出了中国的解决方案。

更愿意给予,而不是攫取。未来属于这样的人。

张小龙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PRO上关于小程序的部分演讲内容: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接口跟我们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似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块会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的。我觉得小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团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开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去的,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这个事情。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APP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网页的体验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为什么公众号的体验比网页好一样。这里,微信其实用了一些限定性的办法,比如说排版,使得哪怕是一个业余团队,做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在用户端看起来体验都还不错。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To C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们当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号。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已经用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因为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在19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个是,搜索的直达。

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很大不同,APP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所以我们做过一些试点,比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去。

这会是我们在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块。举个例子,当你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土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觉得这里还是不太足够。

最近微信7.0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他们会觉得这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了,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醒的通知,这个是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块。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文/潘越飞,协助/冯启明 陈海宁 单一,编辑/唐晓园,协助/刘小玲

微信8年,微信公开课PRO版5年。从201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一场微信和张小龙的“约会”。

昨天微信公开课白天一整天没露面的张小龙出现在了微信之夜上,这一次张小龙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单口专场——从晚上19:45到23:30,期间他主动提出两次中场休息,多次提出“要喝点水”。

张小龙在2019微信公开课PRO微信之夜演讲

张小龙亲口承认,这次是他目前公开课演讲最长的时间,为此他还特意要求工作人员把他的演讲放到晚上。

整个演讲过程,张小龙语速比较慢,会习惯性托下巴,并且出现长达近十秒钟的停顿——并没有冷场,更像是在对自己要说出的思考做最后的确认。

张小龙聊到了他对好产品的思考和认知,聊到了微信的初心和最新改版,他还聊到了——小程序,这一仅占了他演讲十分之一篇幅的产品,今年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抢占的高地。

如果说微信是互联网史上的一个异类,那么小程序也算是微信生态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产品没有成型的时候先放哨,这是微信团队史上的第一次“出格”;发布完了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撕开一个个口子,“特别小心”地去培育,这是很多平台都做不到的耐心。

“小程序看起来挺慢的。”在演讲进行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张小龙说到小程序,两年前,他跟同事讨论的是小程序会如何死掉。而今天,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创造价值的人获取回报。

也许微信小程序硬生生把互联网新周期的到来加快了十年,这款腾讯一手打造的产品打破了长久以来“受限”的开发环境,终止了暴利而无趣的风口年代。

731天,它克制到狂热地撕开一扇新门。

佛系微信的首次高调

在喧嚣的互联网江湖,小程序的故事看起来少的可怜。

这支由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带领的小程序队伍,在两年的时间里交出了成绩单:

根据昨天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短短两年的时间,小程序已覆盖超过200个细分行业。过去的一年,小程序服务超过1000亿人次用户,年交易增长超过600%,创造了超过5000亿的商业价值。

赫赫战绩之外,外界对这支小程序团队的印象却只有两个字:低调。

早在2015年,业内就开始流传张小龙要做一个叫“应用号”的东西。这个来自湖南邵阳的程序员已靠微信成功封神,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微信以前,张小龙也从未高调宣扬过自己的任何新计划,每次都是炸闷雷。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话没说错。业内不禁好奇,“应用号”到底是什么?

答案在2016年的微信公开课PRO上被张小龙自己揭晓。

他在公开课上吐露一个自己长久的思考:

如何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

他几次提到了“价值观”:腾讯的价值观,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微信的价值观,好产品是用完即走的。以及他身为程序员的追求:2016年,想为开发群体做一些事——他想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他把这种新形态叫做——应用号。

就这样,小程序外部名字是应用号,内部代号是Web+,技术人员间的昵称是MINA——女性化的名字,颇有致敬乔布斯的Lisa苹果电脑的味道,后者的划时代意义是首次使用了图形化用户界面。

至此,张小龙身为程序员的动机已经明确——为用户提供一款全新的用完即走的产品。APP要下载,网页体验也用户体验不友好,“小程序才是未来”,在QQ邮箱和微信之后,张小龙的亢奋点又回来了。

启动时的小程序团队

现在,他需要一支队伍。

2016年3月,程序员胡浩从美国飞到广州微信面试。当时他的邮箱里还躺着另外两份offer,一家是公司名称全字母的国际互联网巨头,另一家是国内知名IOT厂商。

三选一。选择微信的原因是,他在面试时听到了关于小程序的未来。

“给我介绍了一下小程序未来会怎么样。小程序平台面向的不是C端用户,不是B端的企业,而是D端(developer,开发者)。”

作为技术人员,胡浩觉得能做一个服务其他技术人员的东西出来:“实在太酷了。”

产品经理陈浩也加入了“应用号”项目组。“当时,他(张小龙)在公开课(2016年1月)上说做‘应用号’,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应用号’是什么。外部问,什么是应用号,哪个团队做应用号?我们也都不知道。”陈浩自己还在好奇的时候,突然被调到了应用号开发组,成了第一个产品经理。

其他成员,基本都是在这个状态下加入开发组,因为工位不够搬到了小阁楼,除了偶尔玩把1块钱的实况足球,就是敲代码。

队伍凑齐了,但是没人说得清到底该具体怎么做,这个新世界由什么构成,应该怎么运行。

“他们在会议室开会,突然叫我过去一下”,胡浩在会议室被同事们告知,如果基于外面已有的体系,很多东西没办法原生实现。胡浩对锌财经回忆自己的反应是:“如果要重新推翻的话,那就所有东西全部要自己来做。”

还没有诞生的第一版小程序,就这样被推翻。此时,距离张小龙的公开演讲,已经过去了半年,而距离小程序成为一个拥有150万开发者的开放平台,以及互联网巨头竞相布局的商业生态,还不到两年。

突破发生在2016年8月6日,那天晚上,小程序框架终于有了雏形。

第二天,程序员们经过一轮研讨,最终敲定。“这个框架未来的5-10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动,除非有什么新的技术突破。” 他们对锌财经说。

小程序的新框架就在那晚诞生并沿用至今,这算是小程序真正意义上的开工。

小程序的必然

关于小程序的缘起,有多个版本。

有的版本是,张小龙看到身边人每天长时间用微信,“不是好事”。他甚至和同事吃饭、开会时规定不能看微信,他认为“用完即走最理想”;有的版本是,看到深圳机场路上的广告牌上,每个企业都放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他很高兴公众号成为标配,随即不高兴了,如果只是看看公司信息,何必非得关注公众号;还有的版本是,有技术人员给他看了新demo,可以在开发上提供基础接口,他就想通过更复杂的接口应用来实现程序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完全跳开公众号,去做全新的应用形态。

在昨晚的演讲中,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他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APP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而小程序的路径是清晰的,让开发者用得过瘾,让用户用得简便。

经过2016年8月的第二次推翻——小程序原本后台基于服务号,被推翻后,做了一版独立的——小程序终于可以内测了。

情况,并不理想。

“牛粪上浇花。”有程序员这样评价自选股等第一批参与内测的团队,他们认为自己做了坨很挫的东西,其他人要在那上面做得有模有样。

自选股团队内测时非常痛苦,因为技术团队一边写代码修改,内测团队要一边测试反馈。不干完,所有人都不会睡觉。

团队中很多人的生活从996变成了997。原本计划健身减肥的胡浩,在那一年胖了十五斤。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2016年,他们埋头捣鼓着什么。在小程序的程序员们看来,他们只是在工作——就像办公室从7楼搬到9楼那么自然。没什么值得特别记录和回忆的。但改变已经发生。

2016年10月,小程序开放内测。在广州TIT创意园微信总部不到200米的地方,有程序员偷偷“潜入”以内测小程序为主题的黑客马拉松活动——他太想第一时间知道同行们对小程序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他等到的结果是:“真难用。”

这是最大的压力。按照Shangyou——世界上第一个写WXML语言的人,也就是WeiXin Markup Language微信小程序语言——的说法,他们把外部开发者看成了“甲方”。但甲方的反馈让开发组的键盘都有点沉。

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像做菜一样,你要煲个汤,有些家庭主妇觉得自己要去买鱼买各种东西一起煲很麻烦,结果超市做出了一套东西,买回家扔锅里就可以做了。”微信开放平台副总经理胡仁杰说小程序要做的,就是给程序员提供超市那套东西。

这件事,全球第一次。

一个无法证实的小道消息是,张小龙清楚地知道做个改变行业的事情必然很难,所以连被称为“低调到无以复加”的他都一反常态地高调宣布小程序。

“小程序还没有做就发布了,这不是微信的风格,因为我们从来不会发布一个还没有做的东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给内部一个压力,没有退路。”在昨天的演讲中张小龙第一次证实了这个说法。

是的,没有退路了。提前一年公布的面世时间,要来了。

小程序的一年之约

这埋下了小程序初期高开低走的必然,也埋下了为什么后期张小龙称小程序的美德是“沉得住气”。

盛衰一线

两瓶香槟,这是微信有史以来最“奢华”的庆祝了。

2017年1月9日,iPhone发布十周年的日子,所有小程序项目相关的人员,审核、行业、法务、财务等都在现场,在一个群里互相发红包庆祝,并且倒计时要打开小程序哪些开关,还极为难得地开了两瓶香槟,拍了合影:

小程序,正式上线了。

“我印象中,那是微信唯一一次(有仪式感的发布)”。陈浩回忆:“然后后面的48小时,劈头盖脸,各种事情都发生了,外面都在说小程序多牛逼。”

《你好,我是小程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网友狂欢“错过了公众号,别再错过了小程序”;“干掉APP”的话题成了行业常用谈资……微信的第一次奢侈庆功,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次有这么大规模的用户为一个功能狂欢。

盛衰有时只在一线间。

喧闹过后120小时,一大盆冷水来了。《小程序上线7天,罗胖带着1000万用户跑了》。作为第一批参与者,自媒体人罗振宇高调宣布关闭小程序,还神秘兮兮地发布了一句话:“我们决定不做了。我们知道小程序是什么了。哈哈,但是不能说。”

罗振宇退出小程序的朋友圈

虽然最新内部消息是,仅仅因为当时支付机制不利于内容付费产品而已。但当时的官方口径很文艺:“有人分手,你还不恋爱了不成。”

还真不幸言中了。大众和小程序的蜜月期迅速消失。

2017年2月,小程序的百度指数下降至高峰日的1/50,有报告称,35.5%的开发者感到失望。雪崩式下滑。

过完年回来上班的小程序员工,还被小领导们特地打气,虽然外面唱衰,但千万别丧失信心。

“小程序没有入口,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小程序没有应用商店,小程序没有粉丝,小程序不能分享朋友圈,当龙哥在公开课说出这些小程序特性后,我们就预料到了肯定有负面消息。但没想到这么多。”腾讯公关告诉锌财经。

整个小程序技术团队一如既往地淡定。

据张小龙昨天的演讲中透露,团队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小程序发布前的那天晚上,团队成员甚至“讨论了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

作为小程序底层技术框架设计者,他们清楚小程序很可能一时半会儿起不来。

而在陈浩看来,最初开放的基础技术架构,想的是让用户有更好的服务体验,也不该引发套利者的兴趣。

内部流传的一句话是:

有用的产品谁都会做,有态度的产品不是谁都能做。

面对质疑他们看起来无动于衷——低头做自己的事,写代码,改bug。

一年不到的时间,现在耳熟能详的功能被一个一个开放出来:个人注册、第三方平台、葵花码、附近功能、聊天窗口列表等。平均1周半1次,共计32种不同能力。

由于每次半夜发布完,开发者们都会连夜阅读文档改代码,他们取了个又爱又恨的称呼,“没有性生活的小程序员”。“我们后来定了个规则,超过凌晨2点就不要发布了,否则容易引起开发者愤懑,‘你一发布我得连夜改’。”陈浩说。

这是幸福的烦恼,经历大起大落后,被纠正预期的小程序开始走上正轨。

这一年,互联网最大的变量是共享单车。而小程序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和共享单车不无关系。

小程序牵手摩拜单车

摩拜单车车身二维码最早导流到APP,那是个很重的体验——用户为了骑车还得耗费流量下载庞大的应用程序。这让摩拜选择尝试小程序,成了最早的线下用小程序的商家。

一开始,摩拜高管害怕小程序抢夺APP用户,结果试点了以后,转化率提高,APP用户量也随之增长,“每周使用量达到100%的增长。”摩拜单车产品负责人杨毓杰告诉锌财经。小程序开发之后,新用户几乎都来自小程序。也正是微信和摩拜在小程序上的合作,让“用完即走”的理念有了实际的诠释。

线下跑通,还有线上。

新锐电商平台蘑菇街,前后派了100多人到微信总部,他们租了一层办公空间,只留一张沙发给自己老板,带着一个“Do It Right Now”的早期创业时横幅,和慰藉自己肚子的电饭煲,进入了密集加班状态。

蘑菇街团队搬到微信总部与小程序团队一起工作

蘑菇街胡轶苗解释他们的动机:“我们整个公司,从CEO一直到每个人,对于微信小程序的市场非常看好,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能够为我们带来新市场增量的机会”。6月蘑菇街女装初步上线,7月社交立减金内测、直播上线、拼团玩法、矩阵形成,蘑菇街没赌错,他们在小程序端转化率甚至达到了APP端的2倍。

就连大泼冷水的罗振宇,也在6个月后,低调重启“得到”小程序。

一切就绪,只差爆发。

从惊艳到惊喜

小程序的程序员内部说,这是一款“特别简单的游戏。”不过是小人发力跳跃,乍看无聊至极,简单到爆。

它叫做跳一跳,一款真正意义上让小程序红起来的游戏。

2017年12月28日,微信开放了小游戏,同时重点推荐了小游戏“跳一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跳一跳已经积累了3.1亿玩家,有史以来单款游戏用户规模达到的最大水平。

跳一跳小游戏

没人说得清跳一跳为什么就火了。人人都在玩它。

它更像一个发力点:

当小程序覆盖面越来越广,微信下拉入口也有了,用户也开始养成习惯。这一切让跳一跳成为引爆点。

这款游戏里还有着程序员“闷骚”文化的体现:比如加分的方块,其实都有小游戏团队的名字;比如“徐记士多”,就是因为那位设计师姓徐。

张小龙的最高纪录,据说超过两万分。

“它简单到让你可以有一个面对自己,一个最个人的时刻。大家在微信上,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消息要处理,朋友圈里有很多信息要你去点赞、评论,可能还有很多工作的信息也夹杂在里面。这个时候玩这样一个小游戏,反而是一个非常正经的事情。”

不过,张小龙认为,如果开发者只是把小游戏作为流量变现的一种手段,而不在意品质,流量很快会被耗尽的。

但是,跳一跳让更多人认识了小程序。

对很多普通用户来说,也许不需要了解什么是小程序,也不关心什么是小程序。立即触达,使用它,然后离开,就够了。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小程序只是惊艳,不够惊喜。

惊喜的是,很多产业都开始探索小程序,并将小程序视为自己的必选项。中国中部地区一个知名连锁企业的改革派高管,在内部放言,要么让做小程序,要么自己滚蛋。

接触一线企业的微信小程序零售行业负责人于洪潇最早是和沃尔玛沟通的。一开始,作为外资企业的沃尔玛,根本不知道小程序是什么。双语沟通了3小时,对方还在考虑要不要把订阅号转成服务号。

扫码购小程序

首先打开智慧零售场景的是永辉超市。当时永辉超市在做业态的改造和升级,不仅有“超级物种”和社区店,还成立了科技公司叫永辉云创,同时推自己的APP。每当中午高峰来临,大楼周围的白领会去超级物种买便当、饮料。虽然用自助收银机,或是扫码结帐,似乎还差了一些东西。

“其实用户在门店排队是很焦虑的,赶着吃饭,根本没有人去下载APP,超市却还花很多钱去推广,效果很差。”于洪潇说。

第一是用户排队的问题,第二是用户数字化的问题。对于线下零售行业来说,这是两道不大不小的门槛:首先必须将线下的用户数字化,然后通过数据和移动互联网追踪用户的行为习惯。用企业自己的APP,不但要面对开发所需投入的资金和困难,还要长期与推广和后台数据记录作斗争。

永辉超市的小程序开发、上线,会员增速是以前的2倍,留存率是60%,数据比任何表达更有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永辉超市最先打开智慧零售场景

对传统企业来说,小程序代表的东西更多。

“小程序帮助他们加快了内部组织架构的优化,甚至包括利益分配,都通过这些项目加速了调整。”某跨国超市中国区的英国籍CEO,在一次沟通中和于洪潇分享了这个观点,比如电商曾经独立核算,哪怕用户在线上下单,到门店去取货也算电商的,那么门店就缺少了服务的动力,现在全由电商负责,但内部的利益分配做了调整,门店也会享受到。

在线上和线下产业不断融合的今天,小程序扮演了越来越重的角色。

“零售企业像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被收割。”有赞创始人白鸦告诉锌财经,近十年来,这些店主曾以为,线上流量可以变出点什么,但最后他们才发现,自己曾经的所有客户,都变成了别人的客户。

以外卖为例,3年前,餐馆老板们,接受从20%到15%、10%,再到5%,到最后没有的外卖补贴,把超过80%的到店吃饭的人变成了外卖用户,培养出了全国巨大的餐饮外卖市场。而如今,他们却为了继续留在这个市场中,不得不付出10%、15%甚至20%的外卖提成,甚至顾客店内消费时,还要拿出手机来,打八折的同时再给团购网站分成10%。

小程序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把线下企业的流量和生意还给线下企业。

沃尔玛、宜家、家乐福纷纷拥抱小程序

沃尔玛最终接受了小程序中的“扫码购”,每天30%的支付通过小程序;宜家的合作伙伴给总部连续写了1000封邮件后,终于在小程序临上线前一周得到关注,小程序会让传统的拍照与签字形式,优化成扫一扫;家乐福给法国总部汇报6月新增1000万用户时,曾被惊讶的询问“是不是多写了1个0”,而它最新访问量达到了2亿,这是APP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甚至连不少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开始布局小程序。2018年9月,支付宝宣布正式成立小程序事业部。

在BAT的另一端,百度也在2018年9月底宣布,在两个多月的邀请制公测期间,百度智能小程序月活过亿。

而在不久前,今日头条和抖音相继上线了小程序功能。

这个时代,小程序比APP更好做。

也许,人人都是小程序员

上线半年后,陈浩的妈妈终于知道了小程序是什么。

“是我发现我妈竟然往我家的微信群里转了很多小程序,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反正用得舒服就重复使用。过了半年后,她知道这个东西是我做的,我会很有成就感,我记得我妈第一个丢的是“小年糕”的视频,我妈还给我看了一个小程序的视频。”陈浩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看到妈妈使用小程序时的场景。他感到默默的喜悦。

同样感触的还有胡仁杰。他表示,有一天他爸爸突然给他发了个小程序,说芦荟可以清热解毒,切出来可以煮了吃。他家里种了很多芦荟,以前耳朵不太好的他爸爸,要通过电话来费力得说清这件事。

“他读完之后发给我这个小程序,我看了很直观,知道他要说什么,那一刻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事情。”胡仁杰说,那一刻他可以告诉家人自己整体在忙什么了。

小程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着它本身的内在。

“以前公众号时代,外面说我们高冷。”郑文晓说,那是因为公众号产品门槛低,不需要过多干预,到了生态多元的小程序时代,高冷的微信也主动了。

郑文晓他们开始主动每隔个把月跑城市,看到服务商做出了药店门口体重秤放小程序、美发店的小程序互动屏幕、专心给商家做补货用的小程序等,会主动关心需要提供什么的功能支持。也开始主动制作行业服务商教学视频,计划做服务商成长体系,去尝试提升服务商水准。

他们同时计划主动公布服务商的案例、权限、用户评价等信息,避免“微信之母”等借着小程序合作方会销、欺诈甚至直接骗钱等啼笑皆非的事件发生,透支小程序的信任度。

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助理总经理向我们形容小程序的整个诞生历程,是技术从下往上的创新推进,承载了从上往下产品思维,“产生了化学作用。”

小程序应用数量已经超过100万,覆盖200多个细分行业,日活用户达到2亿。未来更剧烈的化学作用,是每个用户、每个开发者、每个商家、每个服务商,共同激荡,打造出不受限的生态。

“小程序的数量很重要,这是丰富场景的基石,但小程序的好坏也同样重要。”在昨天的2019微信公开课PRO现场,小程序团队正式宣布将在2019年上线小程序用户评价体系及探索“优质小程序计划”,帮助用户更好的发现、使用优质的小程序。

小程序的开发者门槛一直在降低,开发者这个群体也得到了两年来的最大关注。昨天,腾讯云推出总价值超过10亿元的“小程序·云开发”资源扶持计划,对超过100万小程序开发者提供免费云开发资源扶持。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2018年11月7日,在小程序获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日子,马化腾在乌镇发言:“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小程序还被选入部分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大家都在热情地学习和使用小程序,现在也诞生了很多专门的‘小程序员’。”已经有150万开发者加入其中。

小程序正在秘密筹备一件更酷的事情,他们希望未来连小学生都可以制作属于自己小程序。

在漫长的采访过程中,有位90后从业者对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说过一句难以验证真伪、但是热血沸腾的话:

只有再过10年,人们才会意识到,小程序和VC、智能手机一起,彻底改变了21世纪的产业。

2019微信公开课PRO展区“未完城”

低调分很多种。不爱言辞只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对小程序团队来说,低调的他们也许比所有人都更澎湃:

他们不曾压抑过自己的狂热欲望——用“小”来改变这个世界。

小程序没有故事,只有日子。

我们不用记得小程序面世已经2周年了,我们只要记得,在这场微信自上而下的战略和执行中,所有人都获得了收益:用户节省了时间;开发者得到了便利;合作伙伴获得了更多新价值。用马化腾的话说,这套腾讯自创的编程语言打破了受限的开发环境,为“跨系统开发”这个世界难题给出了中国的解决方案。

更愿意给予,而不是攫取。未来属于这样的人。

张小龙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PRO上关于小程序的部分演讲内容: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接口跟我们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似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块会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的。我觉得小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团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开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去的,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这个事情。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APP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网页的体验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为什么公众号的体验比网页好一样。这里,微信其实用了一些限定性的办法,比如说排版,使得哪怕是一个业余团队,做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在用户端看起来体验都还不错。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To C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们当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号。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已经用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因为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在19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个是,搜索的直达。

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很大不同,APP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所以我们做过一些试点,比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去。

这会是我们在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块。举个例子,当你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土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觉得这里还是不太足够。

最近微信7.0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他们会觉得这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了,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醒的通知,这个是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块。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