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年龄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年龄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年龄

很多人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年龄不是很了解那具体是什么情况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吧!

1、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2、写出了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3、表达的是及时享乐。

4、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5、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6、原文如下: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7、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8、烟雨暗千家。

9、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10、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11、诗酒趁年华。

12、译文如下: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13、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14、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15、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16、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17、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18、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19、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20、”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21、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22、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23、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24、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25、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26、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27、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的意思。

28、“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29、“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30、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31、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32、出自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33、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34、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35、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36、”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37、出自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38、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39、烟雨暗千家。

40、(看 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4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42、诗酒趁年华。

43、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44、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45、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46、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47、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48、又名“忆江南”。

49、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50、壕:护城河。

51、寒食:节令。

52、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53、咨嗟:叹息、慨叹。

54、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55、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56、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57、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58、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59、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60、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61、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62、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63、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64、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65、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66、”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

67、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

68、“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69、”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

70、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71、“烟雨暗千家。

72、”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73、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74、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75、这是上片,写春景。

76、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77、“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78、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79、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80、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81、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8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83、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84、“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85、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86、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87、  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

88、从这个意义上看,苏轼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轼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89、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90、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91、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本文【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年龄】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