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三日春当分”的出处是哪里

“三日春当分”的出处是哪里

三日春当分”出自宋代曹彦约的《中和后一日吴门阻雪距春分才三日》,这句诗不仅在描绘自然景象,更在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复杂情感。引言部分,我们了解到诗人通过雪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忧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如此敏感?或许,这与我们内心深处对新生与希望的渴望密不可分。答案在于,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新的开始,而每一次的等待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如诗中所表达的忧虑。更进一步思考,我们是否也在生活中经历着类似的等待与焦虑?比如,职场的晋升、学业的进步,甚至是人际关系的变化,都让我们在期待中带着不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内心的平衡。通过诗中的自然景象,我们可以学会在变化中保持耐心与信心,正如春天终会到来,光明也终将驱散寒冷。所以,下次当你感到焦虑时,不妨想想那句“三日春当分”,或许能带给你一丝暖意与力量。

“三日春当分”的出处是哪里

“三日春当分”出自宋代曹彦约的《中和后一日吴门阻雪距春分才三日》。

“三日春当分”全诗

《中和后一日吴门阻雪距春分才三日》

宋代 曹彦约

梅容惨不竞,乌语噤无声。

二月朔已告,三日春当分。

寒馀凌暖律,雪后更同云。

但恐严凝误,阳和欲奏勋。

《中和后一日吴门阻雪距春分才三日》曹彦约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中和后一日吴门阻雪距春分才三日》是宋代诗人曹彦约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吴门地区雪后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期待和渴望。

诗中以“梅容惨不竞,乌语噤无声”描绘了雪后梅花凋零、乌鸦无声的凄凉景象,暗示寒冬的残留依然存在,春天尚未完全到来。接着,诗人提到已是二月朔,离春分仅有三天,这时的阳光和暖意开始凌迟,而雪后的天空和云彩却变得相似。这种自然界的反差和转变,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不安。

最后两句“但恐严凝误,阳和欲奏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疑与忧虑。他担心寒意仍然持续,阻碍了阳和(春天的阳光和温暖)的到来,使得春分的到来被耽搁。这种担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变迁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焦虑。

整首诗以雪后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对春寒的忧虑。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光明与温暖的向往,同时也映射出了人生的变迁与不确定性。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